中鹽內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代碼:600328,公司簡稱:中鹽化工)是央企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鹽集團”)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而中鹽集團是《企業ESG評價體系》團體標準的制定方之一,持續推動包括中鹽化工在內的上市公司梳理國際標準要求和自身可持續發展實踐,確定ESG核心披露議題內容。
與此同時,中鹽化工秉持“建設世界一流化工企業”的使命愿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秉持“企業發展 員工增收 回報股東 奉獻社會”的企業宗旨,統籌兼顧股東、客戶、員工、環境、合作伙伴和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方,持續推動社會責任和ESG工作開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經營、根植業務,助力企業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對標全球ESG標準,落實公司治理各項制度
中鹽化工積極落實國務院國資委關于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治理體系相關要求,2022年以來已連續3年披露ESG報告。公司在編寫ESG報告時,充分考慮行業背景,突出企業特色,嚴格遵循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行動指南(SDGs)、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RI)等國際標準,以及國資委和上交所的信息披露要求,參考國家標準委、中國社科院的相關指導性文件。
2024年4月,公司宣布將原“董事會戰略委員會”調整為“董事會戰略與ESG委員會”。此次調整旨在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架構,適應公司戰略發展需求,提升ESG管理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公司可持續發展,調整后的委員會將在原有職責基礎上增加ESG管理職責。同時,公司制訂了《董事會戰略與ESG委員會實施細則》及《ESG管理辦法》,以規范ESG管理運作,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
公司還發布2024年度“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旨在以提升公司高質量發展為基礎,切實履行上市公司的責任和義務,保障投資者權益,共同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在公司治理方面,上述行動方案提出多條優化舉措。一是將結合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新“國九條”等法律法規和監管政策要求,持續修訂完善《公司章程》及相關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確保公司治理制度能夠及時適應新形勢下的監管要求,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用。二是深入落實獨立董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充分發揮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治理中參與決策、監督制衡、專業咨詢的作用,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三是進一步完善內控體系,重視合規管理和內部監督,強化內控措施執行落實,從根本上保障公司健康運營和協調發展。四是扎實推進ESG管理工作,實現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共贏,進一步提升公司價值創造能力,切實推動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五是將持續強化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關鍵少數”人員合規意識,提升履職能力和合規知識儲備,共同促進公司規范運作。
從2022年開始,公司就以“雙百行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為切入點,全面開展對標優秀化工企業專項行動,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穩妥推進中長期激勵機制,持續提升運行效益,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回報。2024年5月,公司完成2023年度利潤分派4.03億元,股利支付率為33.96%。2024年度,公司將股利支付率進一步提高到35.01%,這一比例為近4年來的新高,進一步與股東分享發展紅利。
把握全球競爭主動權,前沿科技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公司擁有世界產能最大的金屬鈉生產線,由于金屬鈉在低碳經濟下新興產業如多晶硅、核電領域也有應用,特別是隨著核電商業化進程加快,金屬鈉核電應用領域前景被市場看好。
根據年報披露,2024年全球金屬鈉生產企業有6家,總產能約20.65萬噸,而公司金屬鈉產能6.5萬噸,占全球產能的31.5%,規模與技術優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公司子公司中鹽內蒙古化工鈉業有限公司作為中鹽集團唯一的創建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按照“專業突出、創新驅動、管理精益、特色明顯”的具體要求,當好金屬鈉、氯酸鈉行業領頭羊,真正代表“國家名片”參與全球競爭,切實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
公司在2024年成功申報自治區級“金屬鈉前沿技術產業技術工程化中心”,并開展優化金屬鈉精制提純技術改造,提升產品品質、擴大裝置產能,依托公司金屬鈉產業規模、技術、市場等優勢,持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正是憑借在金屬鈉供給方面的強勢地位,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充分的定價權。2025年4月,公司在投資者關系平臺表示:公司對美出口主要產品為金屬鈉,根據合同約定關稅由交易對方承擔,“對等關稅”政策對公司暫無影響。
公司精細化工產業將重點在“專精特新”上下功夫,推動金屬鋰項目生產,到2024年6月,公司金屬鋰項目順利開產。作為低碳經濟的關鍵一環,電池級金屬鋰最終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同時金屬鋰還是航空航天、核工業、國防軍工領域的關鍵材料,公司有望借此推動產業升級。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引進國際先進的電解金屬鋰工藝技術、國內先進的蒸餾提純技術,設計產能為500噸/年,產品產量、質量、各項消耗已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公司低碳科技實力進一步彰顯。2024年11月,2023—2024年度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公布,“電解生產金屬鋰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榮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實際上,除了金屬鋰,公司在新能源技術方面已有多年的布局,子公司中鹽昆山有限公司推動純堿產品向電池級碳酸鈉升級,面向未來鈉離子電池儲能領域研發攻關,關鍵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公司在2025年4月還表示,對于鈉離子電池的相應的業務探索,如有達到相關披露標準的具體事項將及時公告。
公司在2024年內承擔7項阿拉善盟第一批科技計劃項目,5項中鹽集團重大、重點科技計劃項目,其中“鍋爐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及電石渣綜合利用研究與應用”項目在純堿行業屬于首次應用;“電石爐爐氣余熱回收利用技術研究”項目成功獲批2024年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這些低碳科技項目持續賦能公司轉型。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共計3.36億元,占營業收入占比為2.61%,比2023年提高0.42個百分點,研發強度在行業內保持領先水平。
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環保投入大幅提高彰顯決心
近年來氣候問題迅速上升為廣受關注的全球性議題,“雙碳”成為國家戰略。面對日趨收緊的低碳環保政策,中鹽化工地處中國新能源發電第一大省區內蒙古,承擔了引領行業低碳發展的關鍵使命。公司參照國際框架,完成了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核查,并逐年更新數據,準確性表現優秀。
公司屬于氯堿化工企業,營收貢獻第一大產品純堿是國家發改委認定的高耗能行業,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要求到2025年純堿領域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達50%,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
2022—2024年,公司環保投入分別為2.13億元、3.16億元、12.11億元,呈現激增態勢,2024年環保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已達9.39%。隨著公司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積極進展,2023年、2024年的能源消耗總量保持低于2022年的水平,向著公司《碳達峰行動方案》中的目標加速邁進。
但純堿也是低碳經濟的一個關鍵環節——光伏產業鏈重要上游原料。自2021年以來,受益于“雙碳”目標下光伏產業的高速發展,中鹽集團也將光伏玻璃所需的原材料純堿作為戰新產業加以發展。中鹽化工作為純堿產能390萬噸、居全國第三的純堿龍頭企業,與各光伏產業龍頭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例如信義光伏、信義玻璃長期是公司重要客戶。光伏玻璃已經成為純堿行業最大的增量市場,特別是2023年、2024年下游光伏玻璃新增產能集中投產,包括公司在內的國內純堿產能也大幅增加,有力配套了光伏玻璃快速增長的生產需求,從而推動低碳經濟產業鏈蓬勃發展。
全球范圍內,純堿的生產工藝主要分為合成堿和天然堿兩大類。天然堿法因其環保、低耗能的特點受到青睞。2025年3月28日,中石油中鹽(內蒙古)堿業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為4000萬元人民幣,中鹽化工出資1960萬元,占股49%,將以合資公司為主體開展國內新發現的天然堿及其伴生資源采礦權獲取工作。憑借技術能力、資源深加工能力、資金實力和貢獻地方經濟的決心和信心,公司將盡快獲取天然堿采礦權,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4年,公司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一是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力度,與地方新能源公司合作簽訂了分布式光伏項目合作協議,將新能源電力直接接入公司消納使用;按計劃推進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項目(108MW)建設工作,項目投運后公司新能源電力占比進一步提高;二是按照電力多邊交易政策要求,積極協調新能源發電企業,爭取新能源外購電量和綠證,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2024年新能源電力占比已達到45%;三是推廣應用節能技術和設備,對高能耗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提高設備能效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是重要的減碳手段,公司認為,在碳中和目標下,這是根本上降低碳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徑。2024年4月,公司宣布擬在鹽堿分公司投資建設鍋爐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及固廢綜合再利用項目,將鍋爐煙氣中的二氧化碳和PVC生產中的電石渣回收用于純堿生產。預計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節約石灰石消耗量約21.6萬噸,節約焦炭消耗量約1.68萬噸,節約電耗約280萬KWh,節省購買碳排放指標約12萬噸,降低生產成本,達到節能、降碳、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等目的。公司將加快推進該項目,爭取早日投產運行。
公司將綠色發展理念與日常工作相融合,一方面,公司倡導綠色辦公理念,推廣無紙化辦公和視頻會議,減少辦公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另一方面,中鹽化工積極參與植樹造林等環保公益活動,到2024年末,鹽堿分公司已累計在鹽湖東、北、西北外緣建立起長18公里,寬1至2公里的喬、灌、草立體防護林體系。
公司積極把握ESG機遇,加大綠色研發、開發綠色產品,并組織形式多樣的低碳、環保公益活動,憑借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提升品牌價值,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等鞏固領先地位,全力打造建設世界一流化工企業,為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與全球合作伙伴一起,邁向可持續發展未來。(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