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黃鈺霖
年報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網點的“瘦身”計劃仍在持續推進。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2024年,國有大行關停網點數量358個,全國商業銀行關停的網點數量則超2000個。多家商業銀行的年報信息透露,網點的關停大多基于降本增效、數字化轉型、戰略調整等因素的考量。
可以預見,在科技浪潮與行業轉型的推動下,銀行網點提質減負將進一步推演。業內人士指出,未來,銀行需要在效率與溫度之間找到平衡點,精細化運營、差異化定位將成為網點等線下渠道競爭的關鍵。
國有大行網點減少358個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各大行年報數據發現,2024年,中、農、工、建、郵儲等五大國有行合計縮減網點數達358個。其中,網點最多的郵儲銀行關停了140個,總數由39364個降至39224個,但網點總量(含代理網點)仍居國有大行首位;素有“宇宙行”稱號的工商銀行,去年也減少了130個網點,總數由15495個降至15365個。
此外,據建設銀行披露,該行支行、支行以下網點總數2024年由13853個減少89個至13764個;中國銀行年報顯示,2024年該行的基層分支機構較上年減少21個至9867個。
不過,也有國有大行增設了網點,比如農業銀行。年報數據顯示,去年該行基層營業機構較2023年末增加39個,達19064個,這也是去年唯一增設基層營業機構的國有大行。
國有大行精簡網點的舉措,可謂是整個行業的縮影。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顯示,截至2024年末,國內共計2483個商業銀行線下網點獲準退出,其中農商行、國有大行的網點退出數量在同業中排名靠前。
博通咨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國有大行之所以網點數量眾多,有著不可繞開的歷史因素。在計劃經濟時代,國有大行承擔了全國性金融服務職能;股份制改革后,盡管國有大行商業化程度大幅提升,但服務國家戰略的定位仍在,因此網點布局和服務必須有絕對覆蓋度。
“當然,國有大行的營收、凈利潤普遍較高,這也是支撐其網點運營成本的重要因素。”王蓬博說。
股份制銀行方面,民生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的網點數量也出現了減少,分別較2023年減少20個、52個、34個。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股份行的網點數量則較2023年末有所增加,其中招商銀行的網點較2023年增加13個,存量營業網點也遷址優化了100多個。
布局向廣成本向優
“物理網點數量多,是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的一大突出特點。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網點是銀行服務的主要渠道和場所,是銀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董希淼認為,銀行可以通過增加網點來吸引和服務客戶,實現規模擴張,提升市場份額,但另一方面,網點也是銀行成本最昂貴、管理最困難、風險最集中的服務渠道。
因此,在息差收窄、經營壓力增大的趨勢下,商業銀行也紛紛著手調整了網點的經營策略,從數量、質量等方面進行優化。總體來看,商業銀行網點的布局正在向“廣”——大行往縣域、股份行往經濟發達地區傾斜,覆蓋更多的空白區域;成本則正在向“優”——通過數字化轉型,以智能設備等科技手段助力人力成本減負。
去年,大型商業銀行的網點加速下沉,在空白縣域加大了投入。從數據來看,2024年末,工商銀行網點新增覆蓋11個空白縣域,網點縣域覆蓋率提升至87.4%;中國銀行建成鄉村振興特色網點1410個,縣域機構覆蓋率達到65.83%;農業銀行推動網點向縣域、城鄉結合部和重點鄉鎮等區域遷建,不斷延伸縣域服務渠道,縣域網點占比提升至56.5%。
此外,上市銀行也通過推動數字化轉型,優化人力成本。營業網點裁撤后,基層操作崗位的人力得到了釋放。
“在未來低息差、低利率時代,人力成本可能是一家銀行最大的成本。”近日,北京銀行副行長戴煒談及如何應對息差下滑時表示,北京銀行在成本費用比上具有優勢。戴煒稱,在數字化轉型時代、人工智能(AI)時代,通過AI替代很多重復性的勞動來解放人力,可以用于更多創造價值的領域,提高產能、提高效率。
他舉例,通過數年的數字化轉型,北京銀行“從過去一個支行的營業室柜臺平均用人7~8個,減少到了現在的3~4個”,實際上這些釋放出來的人力,絕大部分都轉型到了營銷一線,創造了更多的價值。
特色化網點成競爭關鍵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一年半以來,如何做深、做實“五篇大文章”,成為金融機構提高金融服務質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作為接觸、服務居民和企業的第一抓手,線下網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各家上市銀行的年報中,“五篇大文章”相關的網點建設也成為了必不可少的特色名片。
以數字金融為例,隨著數字化轉型深入,“智能化改造”成為高頻詞,商業銀行網點的科技度不斷提升,以提高業務辦理能力和客戶體驗感。比如,中國銀行全面推廣廳堂智慧屏,豐富智能柜臺的地方特色政務服務品種;農業銀行則提升全流程智能化辦貸效率,網點客均等待時間壓降20%。
此外,線下網點也是商業銀行推進養老金融的重要切口。中信銀行年報顯示,該行網點適老化改造率達100%;中國銀行年報提及,該行線下持續提升適老化服務水平,已建成敬老服務達標網點10265個、養老服務示范網點1145個,對外營業網點敬老服務達標率100%。
而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賽道,許多銀行著力打造科技專精特新、綠色、普惠小微等專業支行。
平安銀行年報顯示,去年,該行積極開展綠色低碳網點試點建設,以場景物聯、智能感知為核心,實現用電安全監測、智能物聯自動控制和智能屏幕展示,建設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低碳網點。青島銀行則在濟南打造了科技金融專營中心,推動5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建設,升級迭代科技金融服務模式。截至2024年末,該行科技金融貸款余額突破18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6.7%,超過了全行貸款平均增速。
“未來,網點不再是簡單的業務辦理場所,而是銀行與客戶交互的‘觸點’,甚至成為品牌形象的展示窗口。”王蓬博指出,盡管網點轉型已成銀行業共識,但平衡成本與客戶體驗仍需足夠重視。
王蓬博表示,這是因為:一方面智能化設備的投入和維護成本較高,另一方面中老年客戶對線下服務的依賴度仍然較高。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銀行網點的縮減趨勢仍將持續,但速度或將放緩,精細化運營、差異化定位將成為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