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月24日又一家A股公司——和輝光電遞表港交所,2025年以來已有17家A股公司正式遞表,開啟赴港上市之旅。
證券時報記者通過梳理這些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招股書以及各家公司情況,發現它們目前呈現出三大特征:行業集中度高,消費與科技企業主導;“國際大行+國內大行”成標配;國際化需求迫在眉睫。
行業集中度高:消費與科技企業主導
2024年以來,隨著內地和香港兩地監管部門不斷推出利好“A+H”新政策,尤其是在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其中一項便是“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當年10月,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發布聯合聲明,其中一條即是針對A股公司赴港上市——針對符合資格的A股公司推出快速審批時間表。
在這一背景下,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熱情被徹底點燃,2025年更是迎來“井噴”。Wind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分別僅有4家、1家和3家,但在2025年,已正式遞表港交所的A股公司就已達到17家,同時還有超過10家A股公司已宣布正在籌劃赴港上市。
而從2025年已遞表的17家公司來看,一個明顯的特征是,消費品公司以及科技企業是主導。如海天味業、東鵬飲料、安井食品都是國內知名的消費品公司,而寧德時代、藍思科技、三花智控、江波龍則主要是科技類公司,涉及新能源、手機、芯片等眾多新興產業。
且這17家公司大部分都是A股中的“大塊頭”,總市值低于200億元的僅有2家,總市值超過千億元的則達到6家,絕大部分公司都是行業中的領頭羊。
除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海天味業、東鵬飲料這些知名公司之外,不少個股在其行業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比如4月22日剛剛遞表的中偉股份,其自主研發的新能源材料進入中國、歐美、日韓地區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高端供應鏈,被廣泛應用于3C、動力及儲能領域。核心產品三元前驅體、四氧化三鈷連續多年出貨量穩居全球首位,磷酸鐵材料躋身行業第一陣營。
“國際大行+國內大行”成標配
在這些A股龍頭公司不斷赴港上市之際,他們最新的招股說明書中也有一定特點,尤其是在選擇投行時,更是兼具“國際大行+國內大行”的特點。
Wind數據顯示,2025年遞表港交所的A股公司中,在選擇保薦機構時,絕大部分公司都是境內、境外機構都有選擇。比如恒瑞醫藥既有選擇內資背景的華泰國際,同時也有選擇外資背景的摩根士丹利和花旗。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內資券商(如中金、中信證券等)對境內企業的業務模式、財務結構及政策環境更為熟悉,能夠高效對接企業需求,快速完成合規性調整。例如,中資券商在保薦過程中更擅長處理涉及A股市場的歷史遺留問題或行業監管要求。
而外資投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擁有廣泛的國際投資者網絡,尤其在歐美、中東等地區的機構投資者中具備影響力。例如,中東主權基金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參與港股IPO時,多由外資券商牽頭對接。這種組合能顯著擴大企業的投資者覆蓋范圍,提升發行成功率。
A股赴港上市時的這種選擇不失為明智之舉。此前一位香港資本市場人士就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港股上市難度相對A股會小一些,但港股作為更市場化的市場,其發行成功需要獲得更多外資機構資金的認可,而這方面外資投行更有優勢。”
此外,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是,有不少A股公司赴港上市時,選擇的內資背景券商都是其在A股上市時保薦機構的子公司。
國際化需求迫在眉睫
在這一批17家公司中,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根據Wind數據統計,不少公司在境外收入方面的占比都已極高,如百利天恒甚至占到90%以上。因此,赴港上市或許是其業務不斷國際化下的一個迫切需求。
而其他一些公司,如寧德時代雖然境外收入占比僅有30.48%,但絕對值已超過1100億元;藍思科技、均勝電子的境外收入也都超過400億元;同時還有三花智控、江波龍、中偉股份三家公司在境外收入也都超過百億元。
因此,上述公司選擇赴港上市也并不令市場感到意外。不少公司也都在宣布赴港上市時提到了國際化的需求。
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沖表示,對于那些業務國際化的企業,港股市場提供了一個更加適合其發展的平臺,因為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和增長潛力往往更受國際投資者青睞。“當下出海尋找藍海市場成為一種趨勢。海外融資不僅為企業的國際擴張提供了資金,而且在監管層面,對于企業的國際化戰略通常有更為寬松的態度。因此,盡管H股上市可能存在一定的折扣,但香港市場機構投資者居多,會更多基于公司的基本面進行長期投資,可能使得香港市場的估值更加穩定和理性。”此外,相比A股,H股上市公司可以更便利地進行跨境資金的籌集和運用,這對于尋求國際化發展的公司來說是一個顯著的優勢。
對于為何赴港上市,藍思科技此前就表示,公司董事會經過深思熟慮,做出在香港發行H股的重要戰略決策,主要是為了擴大全球業務布局(越南、泰國、墨西哥等地),增強全球交付能力,更好地服務客戶,進一步鞏固公司的全球領先地位。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折疊屏、智能汽車外觀結構件的開發、智能機器人的產能配套及研究開發、AI眼鏡/XR頭顯等智能穿戴設備的產能建設,以及提升垂直整合智造能力及其他一般營運資金。
而對于一些目前境外收入較少的公司而言,赴港上市或許正是其啟動海外市場布局的開始。
比如對于東鵬飲料赴港上市,東吳證券分析認為,港股上市著眼于國際化戰略,持續鞏固龍頭地位。公司登陸香港資本市場,有助于連接國際投資者、建立跨國品牌認知,為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擴張鋪路,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海外業務進展方面,目前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亞和越南設立子公司,預計2026—2027年產能將逐步釋放,看好本土化運營能力打磨打開中長期海外業務增長空間。
校對: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