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上海財經大學主辦的2025年一季度宏觀經濟專題研討會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以及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等嘉賓,圍繞“特朗普2.0時代的中美貿易”這一主題,分析了中美貿易面臨的困境以及我國的應對措施,深入探討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動力與方向。
劉元春:特朗普2.0時代的沖擊遠超預期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特朗普2.0時代的沖擊全面顯現,將帶來中美博弈格局的深度調整,遠超以往預期。目前,特朗普政府關于關稅加征、技術出口管制、投資限制等措施均已落地實施,且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加碼。對此,我國政府迅速作出了堅決有力的反擊。
上海財經大學當天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宏觀經濟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特朗普2.0貿易政策極端且充滿不確定性,這背后反映出多種邏輯矛盾。具體來看,關稅政策可能引發美國通脹風險甚至滯脹風險,加劇債務負擔,讓其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利率政策需要在加息以應對通脹風險和降息以緩解債務負擔之間抉擇;特朗普政府的削減貿易赤字、促進制造業回流等目標與美債市場存在矛盾,導致其匯率政策陷入兩難,匯率政策需要在強美元以縮減貿易赤字和弱美元以促進制造業回流等政策目標之間進行抉擇。同時,美國試圖縮減貿易赤字與其國際結算貨幣地位存在矛盾,美國需要在維持美元國際地位和縮減貿易赤字之間進行權衡。
針對美國“對等關稅”對我們的影響,報告建議,我國短期要進行對等反擊,利用美國通脹壓力窗口,實施多元化政策;長期需跳出“囚徒困境”,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在國際經濟舞臺的話語權,以確定性應對外部不確定性。
劉元春指出,近年來,我國通過積極縮減外資準入限制、優化營商環境、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范圍等一系列主動開放政策,以堅持深化對外開放的政策確定性應對“美國優先”原則下的逆全球化和政策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中國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與美國產業空心化潛藏的科技泡沫風險形成了鮮明對比,人工智能時代的新科技革命正在為全球經濟格局的重塑帶來新的變量與可能。
王一鳴:應釋放新型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潛能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面對外部沖擊,我國應采取有力措施擴大內需,穩定國內經濟基本盤。在他看來,一方面要加力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擇機降準降息,并根據形勢需要及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為實現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擴大國內需求要更加注重補上消費短板,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增加差異化多元化服務供給,落實“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改革舉措,形成提振消費的有效制度安排。
“‘90后’‘00后’新生代群體是消費主力軍,這個群體成長于互聯網時代,樂于嘗試新鮮事物,追求時尚和品牌,更看重產品質量和性價比,是催生消費創新、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的重要力量。”在王一鳴看來,未來應激活年輕群體的消費活力。
王一鳴還建議構建擴大投資和提振消費的良性互動機制。擴大投資要更加注重“投資于人”,更加注重消費升級領域投資,更加注重通過保障房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改造等投資釋放消費潛能,并運用改革思路理順價格,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做大做強國內經濟循環,以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應鼓勵‘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人形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產品開發,開辟更多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釋放新型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潛能。”王一鳴說。
李迅雷:推進一系列財稅制度改革激活內需
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中國雖是制造業大國,但是長期以來面臨投資強而消費弱的現象。在他看來,此次美國政府的極限施壓對中國經濟轉型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未來需要推進一系列財稅制度改革激活內需,促進“投資驅動”向“消費牽引”轉變。
李迅雷建議,我國財政政策應積極發力,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以托底地方財政、穩定投資與就業;貨幣政策方面,央行應減少對結構性政策工具的依賴,適時降準降息以緩解實際利率與GDP增速倒掛;產業政策要統籌產能全球化布局與國內產業轉型;消費提振需聚焦于服務領域創新。
其中,貨幣政策方面,李迅雷預計,2025年可能擇機進一步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且有2-3次降息(每次0.25%),“二季度或是時間窗口”。
校對:楊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