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書玉
近期,受美國加征關稅等事件的影響,A股市場開啟震蕩行情。在此背景下,兼具控制波動與追求彈性雙重屬性的“固收+”策略產品再度受到市場廣泛關注。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超六成“固收+”基金穩步快跑,年內單位凈值增長率為正。此外,近200只基金的單位凈值在4月創出成立以來新高。
展望后市,多位基金經理認為,“固收+”策略有望繼續斬獲收益,基金管理人將進一步加強產品布局,產品規模有望持續擴容。
近200只產品凈值創新高
從業績表現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超六成“固收+”基金年內單位凈值增長率為正。其中,富國久利穩健配置凈值增長率超9%,工銀聚享凈值增長率超8%,格林鑫利六個月持有、興全匯吉一年持有凈值增長率超7%,富國優化增強A、國泰雙利債券A等多只基金漲幅超5%。
此外,國聯安添益增長A、大成安享得利六個月持有A、中信保誠安鑫回報A、匯添富穩樂回報A、東興興福一年定開A、平安鑫惠90天持有A等27只基金,截至4月18日凈值創出成立以來新高,如果將時間拉長,有近200只基金在4月凈值創出新高。
民生加銀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監謝志華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固收+”策略有望繼續斬獲收益。當前資本市場的活躍是由多方面因素合力共同促成的,經濟弱企穩、技術革新、大國博弈韌性等因素對國內資產的價值再發現過程的推進有望持續,這將為“固收+”策略基金提供良好收益基礎。此外,債券票息也能為“固收+”策略基金提供較穩定的基礎收益。對于風險偏好適中,追求長期穩健投資的投資者而言,“固收+”策略基金是非常適合的投資品種。隨著市場好轉,“固收+”策略基金受到的關注度和認可度將有所提高,基金管理人也將其作為重要布局方向,產品規模有望擴容。
權益資產對凈值貢獻較大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場觀點普遍認為,債券利率已經下行至非常低的位置,債券資產未來能為投資者貢獻的收益有限,對權益資產的配置成為“固收+”基金的重要一環。
根據已披露的基金一季報,對股票和可轉債資產配置較多的基金取得較好回報。如一季度凈值上漲超6%的中歐可轉債,一季度轉債資產占基金凈資產比例達到99%。該基金一季報表示,受益于權益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一季度轉債市場整體震蕩上行,中證轉債指數和等權指數上漲3%—4%,整體表現是不錯的。轉債今年的貝塔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債券端,純債在當前利率環境下波動加大,帶來的是夏普比率的下降。這意味著固收資金今年可能較難單純依靠純債滿足自身負債端的需求,無論從收益增強還是風險分散的角度,轉債或都有很強的配置價值。股票端,今年小票+科技的風格持續活躍,和轉債底層的股票風格相契合。本質上就是在人工智能的產業趨勢下,分享流動性和風險偏好推動的估值行情。因此今年從股債兩端來看,轉債的底層需求或都有較強支撐。
安信聚利增強一季度權益資產占基金凈資產比例為16.85%,轉債占比32.61%,該基金一季報表示,投資策略方面,增加了偏成長方向的配置,降低了周期類資產的配置。對AI相關產業鏈給經濟可能帶來的持續性改變持樂觀積極態度。轉債配置思路仍然是“低價高彈”,并且強調其債底的安全性,不能有信用風險。另外,增加了純債的配置,原因是債券下跌之后配置價值顯著增加。
金信民旺一季報表示,春節后DeepSeek、機器人等科技板塊情緒上漲,轉債和權益明顯上行,轉債估值也被拉升至相對高位。3月18日后,AI等板塊熱度退卻,臨近業績披露期,權益風險偏好下降,小盤股波動更大。轉債受小盤風格和前期估值高位拖累,部分機構采取止盈操作。整體來看,轉債市場當季仍取得較好回報,權益方面小盤和科技表現相對較好。
多資產協同能力要求更高
在目前震蕩市下,“固收+”基金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基金公司也在加強布局。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為更好地發揮“固收+”基金中“+”的優勢,多只產品新增了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管理“+”的部分。
如年內新發的二級債基西部利得裕豐回報,由盛豐衍和易圣倩兩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這是主動權益投資出身的盛豐衍首次管理“固收+”基金。此外,永贏基金首席權益投資官、基金經理高楠自2023年12月28日起管理二級債基永贏穩健增強,截至4月3日,其任職回報為11.53%。國泰基金權益基金經理張容赫自2024年初開始管理偏債混合基金國泰招享添利6個月持有。
高楠認為,管理“固收+”基金,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優勢在于選股能力,能夠在把握結構性機會時更具穿透力。難點在于需重構絕對收益思維,不僅要把握權益倉位動態調整的節奏,對多資產協同能力也有更高要求,在保持權益組合銳度的同時,要兼顧固收底倉的穩定性。高楠表示,具備跨資產配置框架以及絕對收益投資能力的權益基金經理相對更具優勢,這個領域最終比拼的是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獲取能力。綜合來看,能否在股債兩端持續創造阿爾法收益,或成為“固收+”基金下一階段的核心競爭力。
展望后市,張容赫認為,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經濟周期同步指標仍有階段性壓力,信貸脈沖的領先指標有抬升之勢,而傳導至經濟周期仍有半年以上時滯。海外方面,面臨非周期性風險,政治風險加速了財政風險的暴露,歐美全面加速右轉,財政寬松后遺癥開始加速暴露。因此,國內經濟的底部和企業盈利的底部,很可能與潛在的海外負面沖擊重合于2025年的年中。財政是本輪政策的重心,驅動政策轉向的焦點在于杠桿率的被動抬升以及應該如何去扭轉。因此,資產波動背后隱含的財富效應或成為政策的關注點。
市場方面,張容赫預計A股市場會重新回歸以內為主,在政策不斷加力的背景下,整體形成先穩后升之勢。港股市場走勢健康,基本面展望積極,但必須警惕可能出現的海外衰退氛圍下美元流動性稀缺造成的流動性壓力。權益方面,從行業配置角度講,政策端提振內需優先級明顯抬升,優先關注消費服務板塊的機會,同時關注周期底部的工業、制造業,最后配置部分公用事業作為平衡。固收方面,一直以來重視信用品類的資質和收益率,利率部分則繼續維持了中短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