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甲醇市場呈現強現實、弱預期的態勢。期貨日報記者注意到,甲醇的基差從前期最高的140元/噸,一路下行至70元/噸,月差也同步走弱。隨著基差變化,甲醇的港口到貨預期也有了新變化,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記者了解到,自今年以來,甲醇現貨市場大部分時間處于升水狀態,基差從3月開始低位回升,一度超過140元/噸。然而,自4月中旬開始,甲醇的基差從高位回落,開啟下行通道。
據齊盛期貨分析師蔡英超介紹,目前甲醇港口基差已由前期的120元/噸~130元/噸降至60元/噸~70元/噸,這一變動主要是受后期進口甲醇到港預期偏多的影響。
對此,永安期貨分析師周禹通也表示,近期,港口甲醇庫存大幅去化,至季節性低位,內地庫存也去化至較低位置。“由于內外盤開工均從低位回升至較高位,再加上盛虹裝置停車檢修,在供增需減的情況下,市場對到船預期計價較為充足,基差和港口的絕對價格逐漸走弱。”他稱。
記者了解到,市場前期對甲醇的到港預期并不樂觀。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夏聰聰告訴記者,海外生產裝置停車數量較多,貨源供應整體收緊,尤其是1—2月甲醇進口量大幅縮減,使業內人士對港口到貨預期不佳。在國內甲醇市場行情的弱勢階段,其價格方面無優勢,海外貨源多流向高價區域進行套利,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甲醇到港量不足的預期。
不過,市場情況正在發生轉變。隨著海外生產裝置大量恢復生產,市場對供應端的擔憂正在消退,近期到港卸貨貨船增加,種種跡象表明后期港口到貨預期正在持續回升。
“從甲醇遠期紙貨基差來看,5月下旬紙貨對盤面已經平水,6月下旬紙貨對盤面已經貼水10元/噸~20元/噸。”蔡英超表示,從船期預報來看,4月下旬港口預報到貨在55萬噸左右,已經恢復至正常月份的進口水平,隨著伊朗地區發貨量的增加,甲醇的進口量存在進一步增加的可能。
“前期東南亞和中東地區檢修的裝置,目前也已經恢復正常,后續隨著港口進口量的提升,目前庫存相對偏低的局面有望得到緩解。”蔡英超稱,根據往年的進口規律,市場通常從6月份開始逐步增加進口量,以備戰“金九銀十”。
“目前,甲醇期現貨更多是跟隨宏觀情況窄幅波動,短期內基本面對市場的影響偏弱。”蔡英超表示,歷年來,每年的6至10月,港口甲醇到貨量都會有所增加,市場也會隨之進入累庫。這主要是因為9—10月下游需求大幅增加,再加上內地秋季檢修,市場必須主動累積庫存,才能夠維持正常的消耗。在他看來,后期甲醇現貨的到港量增加以及庫存累積,都是市場根據淡旺季進行自我調節的正常現象。
“盡管當前甲醇庫存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市場壓力尚不明顯。同時,從甲醇基本面來看,并沒有明顯的利好驅動。”夏聰聰表示,當前甲醇生產裝置春季檢修力度不及預期,下游需求不溫不火,且企業生產利潤遭受擠壓,生產積極性受挫。隨著后期港口到貨量持續增加,甲醇市場或將步入緩慢的累庫階段。
在周禹通看來,甲醇MA2509合約面臨的市場矛盾并不明朗。“一方面,隨著進口量逐漸兌現,市場可能出現累庫,在上游高利潤的背景下,甲醇利潤有可能向產業鏈下游轉移;另一方面,在美國關稅政策干擾下,預計乙烷、丙烷會出現缺口,內盤乙烯、丙烯存在上行動力。甲醇作為MTO(甲醇制烯烴)的原料,估值或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甲醇需求可能因出口限制而有所走弱。”他稱。
同樣,夏聰聰也認為,目前,甲醇基本面缺乏明確的方向指引,甲醇期價尚未突破區間震蕩走勢。
“在關稅風暴擾動下,市場避險情緒加劇,甲醇期價回落至區間下沿附近。經過反復測試后,市場重心逐漸企穩,甲醇期價大概率會延續前期的區間運行態勢。”夏聰聰表示,后期市場需重點關注企業的檢修情況,如果不及預期,甲醇市場供需壓力將漸顯。
“短期內,國際宏觀局勢的變化依舊是影響甲醇市場的關鍵因素。”蔡英超表示,由于當前國際宏觀局勢存在較強的不確定性,大宗商品在一段時間內仍會呈現出同漲同跌態勢。“特別是原油、煤炭等基礎能源價格走勢偏弱,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壓制甲醇的期貨價格。”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