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4月8日起,鐵路部門在京滬高鐵部分車次試點高鐵寵物托運服務。4月10日,該項服務正式落地,G119次列車迎來3名特殊的“旅客”:2只狗、1只貓。它們和主人同時上車、同步到達,一起出行。這是高鐵寵物托運第一單。
表面上看,寵物托運僅僅是我國鐵路運輸一項新的便民服務,但當鐵路12306APP的“寵物托運”功能正式上線,當曾經在《鐵路旅客運輸規程》中與“妨礙公共衛生的物品”并列的“寵物”登上高鐵列車,跳出“靜態喂養”的規則限制實現千里同行的“動態陪伴”,我們看到了公共服務深層邏輯的轉變,也看到了“行進中的中國”拓印在高鐵軌道上的溫情注腳。
根據《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24年我國城鎮養寵人口達到7689萬人,僅寵物犬和寵物貓的數量便達到了1.23億只。在養寵日益流行的當下,攜帶寵物出行、帶著“毛孩子”看世界成為了越來越多人向往的“剛需”。
鐵路部門此次試點,允許單只體重15公斤以下的貓犬托運,提供專用運輸箱、定時巡查、七折優惠及保險服務,打破了將寵物簡單歸為“貨物”的慣性思維,承認了寵物作為情感載體的社會價值,實現對民生需求的務實回應。
當寵物成為了智能高鐵里的“特殊乘客”,人的“情感剛需”便被納入了公共服務的制度框架,“規定”不再只是“理性的工具”,而成為了“感性的關照”。
然而,寵物登上高鐵還涉及多方利益的平衡。對于愛寵者來說,“人寵同行”是社會溫度的體現;但對于害怕寵物的民眾而言,此舉也有激化“人寵矛盾”的風險。那么,該如何安放情感關懷的權重,優化公共資源的配置?對此,鐵路部門給出了方案——“隔離運輸、人寵分開”。這種模式既滿足了養寵群體的情感需求,又通過物理隔離、時段限制、數量管控等手段維護了其他乘客的權益。“空間區隔+心理緩沖”的雙重保護,也展現了社會治理者尋求改革“最大公約數”的智慧與誠意。
“‘人寵分離’是否會引發寵物應激”“推出專供攜寵旅客使用的‘寵物車廂’,是否更有利于實現‘寵物友好’”……我們必須看到,隨著試點推進,會有更多乘客期待這趟“人寵同行”的時代列車能從“功能滿足”駛向“體驗優化”的進階軌道。從部分試點到全國推廣,從“走得了”到“走得好”……高鐵寵物托運試點就像一根針,刺破了曾經鐵路運輸服務的“天花板”和“次元壁”。而今,需要我們用更智能的硬件、更新穎的服務、更人本的思維去突破未知、去探索新境。“知其難為而勉力為之”,正是我們驅動這趟列車行穩致遠的動力。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條“人寵同行”的高鐵軌道上,飛馳的中國號列車將憑借對生命溫度的感知和對生命價值的尊重駛向下一個“人寵友好”的溫情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