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統一銷毀行動正式開始!”近日,在重慶市潼南區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檢察官的監督下,561箱仿冒某知名品牌的植物蛋白飲料被集中銷毀。這是當地檢察機關推動鄉鎮商超山寨品治理的又一成果。(見4月9日《法治日報》)
“太白兔”“六個桃桃”“康帥傅”“雷碧”……這些乍看是名牌的商品,實則都主打一個“沒看清就上當”。近年來,城市市場監管及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山寨商品轉向一些鄉鎮商超小店。
從以往案件來看,此類山寨貨的共同點都是在名稱、包裝、配色等外觀上“碰瓷”知名品牌。然而,手段并不高明的山寨商品,因散落在廣大鄉村,監管觸角難以完全觸及,農村消費者維權意識不足等緣故,持續多年打而不絕。
如何才能對山寨食品標本兼治?這是困擾很多地方職能部門的共性問題。比如,職能部門因人力、手段有限,日常監管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以抽查為主,很多問題只能“不告不究”。為此,檢察機關發出檢察建議書,建議有關部門對轄區內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查處,提出了明確具體的工作建議,給職能部門執法檢查提供了依據和指導,更有針對性。
檢察院公益訴訟力量介入鄉村山寨商品治理,雖然取得良好成效,但從長遠看,良好的市場秩序仍需職能部門多些主動而為。這起案件提醒監管部門,在執法檢查的時候,不能有“重視城市,輕視農村”的心態,要想辦法延伸監管觸角,努力實現“有市場的地方就有監管者的身影”,持續擠壓山寨商品閃轉騰挪的空間,確保廣大農村市場不被山寨商品侵蝕。
鄉鎮商超作為貼近農村、服務農民的重要商業設施,是農村消費市場的前沿陣地,也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如果鄉鎮商超成為山寨商品藏身之地,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侵犯正規品牌的知識產權,也嚴重影響鄉村市場的健康發展和鄉村振興大局。在此背景下,我們既要嚴厲打擊個案,表明監管姿態,更要創新治理理念和方式,多部門聯合出擊,釋放協同治理的乘數效應,讓山寨商品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