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明弘
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連續突破50%,充電樁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從一線城市核心商圈到西北戈壁灘,從央企基建到民營資本,各方圍繞技術路線、市場份額、商業模式展開白熱化競爭。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國泰基金、金鷹基金、德邦基金、諾德基金、東海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經理,從投資與產業視角,揭示充電樁行業高速發展背后的投資邏輯。多位基金經理認為,高壓快充技術有望在未來成為充電樁市場主流,隨著超充技術快速迭代與產業大資本的進入,行業加速整合,中小公司面臨被收購或退出的壓力,技術迭代、中小城市下沉市場和海外出口是充電樁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超充有望成市場主流
近日,充電樁行業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大焦點,在比亞迪推廣“10C技術”大規模建設“兆瓦閃充站”的刺激下,多只充電樁概念股大幅上漲,開年來萬得充電樁指數最高上漲逾29%。
市場上,華為、理想、小鵬、小米等均對外表示要大規模建設超快充電樁,蔚來和寧德時代合作換電模式,大家都試圖通過技術迭代在充電樁市場搶占更多用戶,不同公司的技術路線之爭,催化出一場全新的“補能變革”。
以深圳為例,其正著力打造“超充之城”。數據顯示,深圳已建成投用超充站1002座、充電樁超41萬個,在全球率先實現超充站、充電槍數量全面超過加油站、加油槍。
“車主可以實現一杯咖啡時間內完成充電”。記者在深圳筆架山公園“光儲超充-車網互動”一體化示范站看到,該充電站部署了3套全液冷超充主機,配備6把液冷超充槍和22把快充槍,配有2臺儲能產品和2個光伏車棚,還配置了咖啡驛站,該充電站是中國石油攜手華為數字能源合作建設的首座“光儲充”示范站。
“高壓快充技術有望在未來成為充電樁市場主流。”國泰智能汽車基金經理王陽向記者表示,超快充主要有大電流和高電壓兩條技術路線,由于高電壓技術可降低能耗、提高續航、減少重量、節省空間等,相比之下優勢明顯,有望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
“國內龍頭新能源車企大多都在自建超快充電樁,超充的本質是提升補能效率,增強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德邦基金投研人員同樣表示,目前市場存在充電和換電并存的技術路線,但從總的電動車保有量角度來看,充電方式已經成為主流的補能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充電相對于換電在普及程度和用戶接受度方面將展現出明顯的優勢。
金鷹基金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李恒介紹,特斯拉最早在全國建設超充站,近年來比亞迪、小鵬、理想、華為都開始推廣5C以上的超快充。市面上快充樁功率多數在120—240kW,而5C以上的超快充功率在500kW以上,20分鐘內即可充滿電,對充電功率模塊的要求更高。同時蔚來、寧德時代在推廣換電模式,可以在幾分鐘更換電池,但目前推廣范圍相對有限。
東海基金基金經理王亦琛則認為,超高壓快充和換電都有各自優劣勢,估計要打一場持久戰,最后還是綜合能力的比拼,比如車樁協同的程度、電網改造的速度、電池的標準化等等。王亦琛認為,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高,可能會倒逼充電樁功率升級,并且讓充電場景進一步分化,家用樁要經濟性、公共樁要“解渴”。供給側上因為使用率的提升使得盈利拐頭臨近,也會讓劣質產能加速出清。
運營三足鼎立
目前,市場上建設、運營充電樁的企業眾多,差不多可以分為央企基建、車企生態、第三方運營三足鼎立格局。中石油、國家電網依托能源網絡搶占先機,華為、小鵬等企業通過生態閉環綁定用戶,特來電等第三方運營商則憑借規模效應構建護城河。
因為準入門檻不高,在中小城市,還有眾多中小創業公司參與其中,充電樁市場形成百家競爭的格局,競爭十分激烈。
據中國充電聯盟統計,2024年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358萬臺、私人充電樁保有量924萬臺。但是2024年公共充電樁新增量85萬臺,較2023年同比增速43%顯著放緩,導致充電樁產品價格有所下跌,給制造企業帶來盈利壓力。
“充電樁運營是重資產的生意,在電動車發展初期,利用率低下,盈利微薄,近年來隨著電動汽車保有量提高,頭部運營商開始盈利,發展較早的企業有卡位優勢,占據較好地段,客流量也較高,目前充電樁運營商格局已基本穩定。”李恒向記者介紹,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統計,截至2025年初,我國公共充電樁運營商市占率排名前四合計占比58%,競爭格局偏分散。
“目前充電樁市場的進入門檻不高,市場競爭相對激烈,從上游的設備制造到下游的充電場站運營,各個環節都吸引了眾多參與者。”德邦基金投研人員認為,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那些擁有技術創新、服務質量、運營效率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能夠在充電樁市場的持續發展中獲得顯著的優勢與收益。
諾德基金基金經理王恒楠表示,首先,部分資源整合型巨頭依托加油站網絡布局“加油+充電”綜合能源站,例如國家電網在電網調度和公共快充領域具備優勢。?其次是頭部運營商憑借規模化運營能力和數據平臺優化,在公共充電市場持續領跑。?此外,還有部分車企通過自建超充網絡提升用戶體驗,可以綁定用戶,如換電+超充組合。
王陽認為,研發能力好、性價比高、配套服務完善的企業有望真正受益于充電樁的大規模發展。一方面,研發能力好的企業有望引領行業趨勢,獲得先發優勢;另一方面,縣域等下沉市場的開辟具有規模效應、成本優勢的企業依舊占優。此外,充電樁具備基礎設施屬性和高頻使用的特征,其全生命周期服務對于用戶的使用體驗愈發重要,直接影響到用戶的購買決策,部分企業也有望在充電樁大發展中憑借完善的配套服務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未來可能會有三類企業殺出重圍,分別是技術派、規模派、生態派。”王亦琛告訴記者,技術派擁有高壓快充、車網互動等技術壁壘;規模派通過較高的市占率和終端用戶數量大的優勢攤薄成本,形成規模效應創造盈利空間;生態派則是具有從車到樁到站甚至到云一體化方案的龍頭公司,再借助服務,牢牢地“圈住”車主,通過用戶黏性獲取超額回報。
機遇在兩大方向
在采訪中,多位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技術迭代和海外出口或是充電樁企業未來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
李恒認為,未來行業增長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快充升級,為了改善電動車的充電體驗,車企開始推出5—10C快充車型,充電樁功率隨之大幅提升,制造難度和產品價格也被推高;二是出口新興市場,過去充電樁出口歐美市場已漸趨穩定,東南亞、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電動車發展滯后,正處于滲透率爆發前夕,充電樁需求或將迎來快速增長。
王恒楠同樣表示,首先是技術升級帶來的增長機會。用戶對充電速度的需求日益迫切,超快充(如800V高壓平臺、液冷技術)或將成為主流方向,尤其是高速公路、核心城區等高流量場景。光儲充一體化可緩解電網壓力,降低用電成本,適合工業園區、商業地產等場景。
其次是下沉市場滲透?帶來的增長。三四線城市及鄉鎮地區充電網絡覆蓋率低,結合政策補貼和城鄉新能源車普及,或將成為增量重點。
最后,海外市場拓展?也大概率會帶來增長機會。歐美充電樁建設滯后,中國企業在設備制造、運營經驗上具備了一定的成本和技術優勢。
王陽則認為,一是看政策落地情況。《關于開展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的出臺有望進一步擴大充電樁滲透率;二是看下游需求情況。當前車樁比仍維持在2.5:1左右,與1:1的理想比例還有較大差距,隨著新能源車數量持續增長,需求預計較為穩健;三是看出海情況。當前海外車樁比缺口遠大于國內,價格和毛利率水平也相對較高;四是看技術進步情況。隨著大功率快充技術、光儲充一體化等技術進步,也有望進一步催化充電樁需求。
“充電樁市場的增長已經從跑馬圈地走向精耕細作,從電力搬運工升級為能源路由器,超充的技術突破和場景下沉、能源網絡的重構(如參與虛擬電廠等)都可能帶來進一步的增長空間。”王亦琛表示。
隨著一線城市超充逐漸覆蓋,中小城市的下沉市場也成為各方角逐的重要場景。王恒楠表示,首先是需求總量激增,充電樁在一二線城市快速普及,密度提升,并向低線城市下沉。同時,需求結構化特征明顯,私家車占比提升推動社區慢充、目的地充電需求;網約車、物流車帶動城市快充節點加密。與此同時,技術迭代壓力也較大,電動車電池容量普遍突破80kWh,倒逼充電樁功率從60kW向180kW+升級,老舊設備或面臨淘汰。行業整合在加速?,中小運營商也可能面臨被收購或退出的情形,最終有望形成“全國性平臺+區域龍頭”的壟斷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