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泡沫之爭”!投資虛火VS科技突圍:誰在“燒錢”,誰在破局?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李明珠2025-04-03 09:40

今年以來,機器人行業成為投資界最熱門的賽道之一。國際科技巨頭動作頻頻: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不斷取得技術突破,Figure公司也拿下了寶馬的商業訂單。與此同時,國內大量創業公司紛紛涌入這個領域,人形機器人項目尤其受到投資機構的熱捧,成為一級市場的融資焦點。

然而,火熱的行業也正面臨著泡沫的質疑。最近,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公開發表“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的言論,在投資圈和科技界引發了激烈討論:有人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前景堪憂,也有人堅信這是技術奇點降臨黎明前的時刻。無論如何,當投資熱潮過去后,只有真正有實力的企業才能留下來。

機器人賽道已現虛火?

當下,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都在鉚足勁進軍機器人行業,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更是被徹底點燃。據CVSource投中數據,截至3月29日,今年以來機器人賽道的融資事件數已經達到了102起,遠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機器人的融資也有超過20起,而去年同期只有不到10起。

資本熱潮下,備受追捧的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老股轉讓在市場出現溢價搶購現象,部分投資者以100億元估值爭奪其股權,比2024年C輪融資時的80億元估值高出一大截。而大灣區某人形機器人公司更是被傳出兩周內估值上漲10億元,投資機構仍然熱情高漲。

上周,朱嘯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近期在退出一些人形機器人項目,并對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前景提出質疑。此言一出,給當下正火的機器人賽道投資潑了盆冷水,也引發了整個行業是否存在泡沫的熱烈討論。

經緯創投創始合伙人張穎在其朋友圈回應稱:“機器人領域蓬勃發展,大賽道,百花齊放,過程中有點泡沫也非常正常。時間拉長,人形機器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也有機器人行業公司公開表達不滿,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趙同陽在朋友圈發文稱:“朱嘯虎比較適合今年投入后年就見效的快餐式項目,人工智能(AI)和人形機器人都不是能讓他賺快錢的項目,人形機器人可能是最刺激的一次工業革命,甚至長遠地改變歷史。”

金沙江創投此前所投兩家企業星海圖和松延動力也紛紛作出回應。3月29日,星海圖發布與金沙江創投合作始末的澄清公告并表示,具身智能賽道長坡厚雪,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方各界的持續關注與鼎力支持。松延動力近日在其視頻號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跑步的視頻,配文“無懼雜音,繼續前進”。其創始人姜哲源在朋友圈轉發該視頻時評論稱,“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星海圖獲得了由高瓴創投、螞蟻集團領投的超2億元Pre-A輪融資,松延動力則在3月17日完成連續兩輪過億元A輪及A+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彬復投資、華強資本、北京未來科學城基金、天啟資本等。

近日,參與上述兩家公司投資的首程控股也發布公告指出:“盡管行業投資會經歷不同的高峰與低谷,將始終秉持長期投資理念,無論在市場低迷時持續投入,還是在繁榮期與企業共同成長,我們將通過戰略性投資和資源整合,協助所投企業在波動中穩健前行。堅定看好中國科技創新的潛力,堅定看好機器人行業的長期發展動能,并堅定陪伴創新型企業家們跨越周期,推動行業向前發展。”

“就像新能源汽車剛出來的時候也備受質疑。我們需要用3年、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長度來思考。人形機器人面世的時間不長,的確還存在很多進步空間,包括行業沒有形成規范性的標準,以及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小腦和本體核心關鍵零部件技術都需要提升等。”聚焦醫療康養領域機器人研發和AI解決方案的孚寶智能創始人賈國強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基石資本投資部執行董事張任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每次技術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出現泡沫,第四次工業革命即AI革命,也一定會出現過熱和泡沫,由此帶來的過度投資和人才聚集,也推動了新基礎設施的建設、新技術的發展、新范式的傳播,泡沫過后,迎來了新的繁榮,機器人賽道的投資也會經歷這個過程。”

“行業正在經歷估值比較高的一個泡沫期,但是長期來看,機器人是一個非常長的賽道,在其發展過程當中一定會經歷所謂的概念、技術驅動或者其他帶動行業估值往上走的階段,最終會回到冷靜的回歸期。”華東某早期科技投資機構合伙人稱。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專職秘書長譚維佳指出,機器人過往的技術源于自動化和機電控制技術,按照這種方式去落地,都做成了項目制的公司,不能用上一代機器人的投資邏輯來判斷當下,目前行業估值的確有一些溢價,但和全新一代機器人的估值體系發生變化相關。

技術攻堅戰下誰在“突圍”?

高盛最新研究報告指出,2024年四季度以來,人形機器人入局者已從最初的創業派為主、產業派和科技大廠戰略入局,變成以汽車主機廠為代表的產業派和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科技大廠為主;目前全球已有15家知名車企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其中國內11家。

事實上,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憑借領先的專利布局、活躍的企業創新,實現技術不斷突破。從核心零部件研發到智能平臺搭建,為產業崛起筑牢根基。3月25日,vivo宣布正式成立機器人Lab(實驗室),聚焦個人和家庭場景機器人的開發。3月26日,智元舉辦首屆供應商大會,匯聚百余家合作伙伴,涵蓋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及場景應用等環節。3月31日,優必選在業績發布會上透露,公司獲得訂單采購,東風柳汽將部署20臺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產能方面,2025年規劃人形機器人產能1000臺。

行業頭部企業研發和產業化也在加速。以宇樹科技、智元為代表的本體企業,在以運動控制、機電等為核心的技術加持下,展現出了很好的運動能力(跳舞、后空翻等),且陸續有行業其他本體廠商追趕上來,這些本體企業在科研教育、交互服務、娛樂等場景都實現了一定的量產出貨及應用。

有從業十余年的機器人行業人士指出,目前刷屏的人形機器人跑步、跳舞、打拳動作絲滑流暢,機器人本體結構運動能力進化很快。但需要理性認識到的是,機器人本體的位姿協調控制和機器人決策、執行人類工作任務是兩個層面的智能要求,目前語言大模型的不可解釋性和幻覺,對物理空間的弱理解,以及對能耗、算力的要求,都遠達不到支撐端側人形機器人的作業泛化能力。

企業該如何突圍?同創偉業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鄭偉鶴此前表示,非常看重團隊在底層算法、核心部件和場景化落地中的突破能力,這正是構建中國機器人產業生態的關鍵節點。深創投也認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四足機器人和復合機器人是一種中間形態,具備很好的商業化落地能力,仿人、類人的雙足機器人是機器人的終極形態。從投資的角度,應長期關注中間形態到終極形態的發展拐點,一旦拐點到來,機器人作為萬億級別產業極有可能出現“巨無霸”企業。

“未來能真正給機器人帶來價值,能產生巨大估值差異的,一定是軟件方面即大腦的這部分,針對某些應用場景可以率先實現落地。”譚維佳說,“但在真實的物理世界時間,數據搜集維度和量級非常龐大,硬件和智能化的結合也會存在很大挑戰。”

南京天創機器人董事長劉爽則指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絕不會像當前大家期望的一樣一路順風,甚至要準備迎接技術瓶頸期和冰河期。人形機器人需要長期主義,需要資本、生態、人才等諸多發展要素共同作用,甚至需要個別天才帶來技術拐點。

劉爽強調,如過早透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預期,導致行業資源大量浪費,在目前技術底座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大量低水平、同質化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并不具有底層研發或者產業化能力的企業,可能會導致整個行業被反噬。

看好商業化前景 投資機構不斷加碼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不完全統計,2024年1月份至10月份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共發生69起融資事件,其中有56起發生在中國的人形機器人行業,總金額超過50億元。盡管行業融資規模激增,但朱嘯虎公開表示“具身智能現在特別火,但同時商業路徑還是不清楚”,也給行業帶來另一層思考。

如何區分“真需求”和“偽場景”?張任奇認為,工業制造場景的機器人能彌補勞動力短缺(如搬運、高危作業),替代繁重且枯燥的工作任務;醫療機器人可以提升手術精度;家庭服務機器人可陪伴主人或者老人孩童、分擔家務工作等,以上都是非常明確的“真需求”,對機器人項目來說,用戶沒有長期黏性的剛性需求、受眾群體很窄等,都是“偽場景”。

而“真需求”的落地,被認為是未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轉化的關鍵。投資人關注的“商業化周期”問題,本質是技術成熟度與市場接受度的平衡。賈國強認為,第一,需要加速人形機器人技術迭代路徑,實現成本逐年降低;第二,要優先切入并聚焦高附加值場景,再向消費級市場延伸;第三,需要與政府、協會以及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標準,為人形機器人廠商提供引領,同時也降低市場教育成本。

多家接受記者采訪的投資機構認為,押注機器人賽道仍然是主流,畢竟如當年新能源汽車爆發前夜一樣,誰都不想錯過這個萬億級規模的超級市場。

以深創投為例,其在機器人領域已投資了包括越疆科技、宇樹科技、樂聚機器人等35家產業鏈相關公司。上游培育投資靈巧手、力傳感器、大腦等;中游聚焦投資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手術機器人、通用機器人等;下游重點投資機器人在汽車、電子、醫療、電網等領域應用集成方案。其中,公司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投資企業數量達9家。

而同創偉業也通過30余家企業的布局,構建起從核心部件、技術層、整機到場景應用的完整生態矩陣。對于機器人行業投資戰略的底層邏輯,同創偉業總結為三個維度:“首先是技術閉環:通過視覺、控制、交互等環節的互補性布局,縮短技術商業化路徑;其次是場景穿透:在電力、醫療等高壁壘領域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構筑場景化護城河;最后則是平臺賦能:推動被投企業間技術共享與市場協同,催生新一代服務機器人產品。”

基石資本從2017年就開始關注并投資機器人賽道,并對埃夫特機器人進行了重點投資,早期、中期到后期都有全方位布局,包括投資了智平方、自變量、智元機器人等系列企業。

張任奇預期,未來3—5年,機器人行業將呈現“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存活企業需具備技術壁壘、場景落地能力或供應鏈優勢。因此,技術領先的底層算法供應商、垂直場景深度整合者、核心零部件龍頭都有望占據一席之地。

泡沫會破,技術革命生生不息

證券時報記者 鄭碩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的一句“泡沫論”,在人形機器人賽道掀起軒然大波。這位以“反共識投資”著稱的投資人認為,當前賽道已呈現出“估值透支未來、場景模糊、技術成熟度不足”等三大泡沫特征,并已批量退出相關項目。不過,以經緯創投創始合伙人張穎等為代表的業內人士隨即反駁,認為泡沫是技術革命的必要過程。這場爭議背后,折射出科技投資領域長期存在的“短期波動”與“長期價值”博弈。

從宇樹科技在春晚的驚艷亮相,到“具身智能”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到一級市場相關項目的受捧,甚至二級市場相關概念的熱炒,人形機器人都可稱得上C位擔當。北京、廣東等地設立千億級產業基金,已明確要在2030年實現規模化商用目標;各種人形機器人產品,也從實驗室、To B等場景,陸續進入了普通人的視野;一級市場上,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硬科技項目,成為行業高頻提及的詞匯。喧囂之際,朱嘯虎的質疑可謂直擊行業痛點:以目前的產品市場價格,普通消費者缺乏支付能力,企業想象中的需求尚難言有效落地。商業化場景尚不清晰、產業根基薄弱的行業基本面,卻吸引了資本的高度關注。眾聲喧嘩時,有人發出不一樣的聲音,預警行業泡沫,對行業長遠健康發展有好處。誠然,與其爭論人形機器人賽道有沒有泡沫,倒不如討論泡沫發展到了什么階段。縱觀近些年的科技發展脈絡,無論是當年的互聯網,抑或是后來的智能手機、團購網站、共享經濟,乃至新能源汽車,無不經歷了泡沫狂歡、大浪淘沙的周期洗禮。就連這兩年同樣出圈的無人機和由此延伸出來的低空經濟,在最開始時也有聲音質疑其為成年人的玩具。就像醇美的啤酒,你要享受它,泡沫就是必須接受的存在。唯一需要關心的,是杯子里更多的到底是美酒還是泡沫。

泡沫終究會破滅,但技術革命的浪潮生生不息。從目前的人形機器人行業看,既有個別廠商爆雷敲響警鐘,也有工業化應用陸續落地的案例。借鑒互聯網、共享經濟、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律,這個行業最終的長期變量,依然在于C端市場的臨界點突破。以互聯網的特性,人形機器人最終大概率也會呈現出贏家通吃的局面。在產業洗牌期,唯有堅守技術本質、深耕場景落地的企業,才能成功穿越周期。

校對:王錦程

責任編輯: 冉超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激情五月中文不卡,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久久亚洲精品影院,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日本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中文字幕免费精品视频一级 | 免费国产真实迷jian系列网址 | 在线亚洲专区精品中文字幕 | 好吊妞在线观看新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