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楊慶婉
當下,多家頭部券商均將“國際化”視為建設一流投行的題中應有之義,紛紛增資境外子公司,并加快招兵買馬,開拓除中國香港以外的東南亞等市場。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當前頭部券商布局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市場,主要實行“三步走”,即獲取資格、大筆增資和招攬人才。
境外業務毛利幾何?
2024年年報顯示,多家頭部券商的境外凈利潤均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華泰國際去年實現凈利潤66.63億元,增幅高達258.52%,在目前披露業績的中資券商中最高。同時,中信國際、國泰君安國際、招證國際的同比增幅均超100%,廣發控股香港則實現扭虧為盈。
從對營收的貢獻占比來看,中金公司的境外業務收入貢獻度最高。中金國際對母公司的營收貢獻占比超過40%,即便以另一口徑統計,這一數值也達到了24.88%。
伴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中資企業出海的浪潮,投行在海外市場毛利非常可觀。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以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為例,兩者披露的境外業務營業收入分別為109.48億元、53.08億元,毛利率都超過了59%,遠高于境內業務。廣發控股香港更為突出,該公司2024年營業收入9.76億元,凈利潤7.36億元,粗略測算毛利率至少超過75%。
不過,目前尚不能斷言境外業務的毛利率全面超過境內業務,因為不同券商之間存在較大差別。一方面,不同券商的境外業務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有的還在加大投入、等待產出,有的則較早布局結出了成果。另一方面,這也與境外業務結構相關,衍生品等投資業務的浮盈浮虧波動較大,而以經紀業務為主的券商投入較大、收效較慢,投行業務則人力成本較高,因此這些業務對毛利率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此外,由于披露口徑不同,境外業務的中后臺成本可能由境內母公司所承擔或分攤。
以銀河證券為例,該公司境外業務營收為21.73億元,毛利率為13.22%,并未超過境內業務的毛利率。但該公司國際市場的開拓速度很快,海外業務有望成為未來的增長點。
加快海外布局建設一流投行
近年來,證監會提出加快建設一流投行,海外拓展也成為了“一流投行”指標之一。多家券商高管均在年報中重申,構建國際化戰略發展目標,加快布局海外市場。
中信建投董事長劉成表示:“加快補上國際化短板,將國際業務布局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既要有業務的增長,又要實現風險可控,真正實現國際化的安全發展。”
招商證券董事長霍達在年報中提及,加快開拓國際化業務,明確新五年戰略期“集約化、數智化、科技型、國際化”的發展新路徑。
不同于以往年份,頭部券商的國際化布局已不再局限于香港市場,而是立足香港,輻射亞洲,放眼世界。
從業務發展戰略看,幾家有代表性的頭部券商目前已告別了“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逐漸從重資本獲取利差和投資收益的模式中,探索出自身發展特色,在香港股債融資市場、全球跨境并購方面達成了不容小覷的實力。
比如中金國際,該公司走“精兵強將”的投行路線,穩抓香港IPO等股權融資的市場份額,在跨境并購方面能力突出。2024年,中金公司在中資企業全球股本融資、中資企業全球IPO融資、中資券商中資企業境外債承銷等方面均排名第一。據Dealogic數據,2024年,中金公司完成跨境及境外并購交易14宗,涉及交易總額約187.98億美元。
華泰國際走的則是科技驅動型路線,對接境內外全業務鏈。該公司的全球交易平臺正式投產,連接香港、紐約、倫敦、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為客戶提供股票、債券、基金、結構化產品和金融衍生品等全方位的金融資產交易服務,港股IPO的保薦數量位居第三。
“三步走”搶占海外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頭部券商搶占海外市場的策略,是既要申請牌照或資格,又要招攬和培養國際化人才,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三步走”:
一是申請新市場的業務牌照或資格,或通過收購的方式擴大業務覆蓋面。比如,華泰證券獲得了日本東京專業債券市場(TOKYO PRO-BOND Market)的承銷資格,后續計劃開展日本專業債券市場的發行和承銷業務。銀河證券通過聯昌并購項目,將國際業務網絡從中國香港延伸覆蓋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韓國等地,全方位進入東南亞市場,成為在亞洲地區網絡最廣的中資券商。
二是加大對國際子公司的投入,大手筆增資。頭部券商紛紛對國際子公司進行增資,除了中信證券大舉增資中信國際65億元,廣發證券去年也兩度增資廣發控股香港,2025年1月又增資了21.37億港元,后者的實繳資本已增至103.37億港元。
三是招兵買馬,組建和培養國際化的人才隊伍。比如,中信國際去年的員工人數達到2113人,較前一年增加了231人,其中不少就來自國際知名投行。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國內企業業務向海外的拓展,我國券商的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且空間較大,未來有望成為頭部投行業務增長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