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2024年業績報告近期陸續出爐。作為企業和居民融資的主渠道,銀行的資金流向引人關注。錢去哪兒了?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哪些活力?
聚焦重點領域發力
科技型企業“吸金”多
從年報數據看,過去一年,上市銀行持續加大信貸投放,著力服務實體經濟。2024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新增貸款合計超8萬億元。其中,工行和農行新增貸款均超2萬億元。
從多家銀行的年報數據看,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依然是信貸投放的重點,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養老產業等領域貸款增長較快。
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工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超過3.1萬億元,中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6.31%,建行投向制造業的貸款余額為3.04萬億元,農行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0.2%。
與此同時,科技型企業獲得越來越多的資金青睞。截至2024年末,建行科技相關產業貸款余額超3.5萬億元,工行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超54%,光大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2.1%。
數據攀升的背后,是銀行加快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機制:工行在全國設立25家區域性科技金融中心,農行的科技專業支行數量已接近300家,中行設立中銀科創母基金……
盡管如此,不少科技型中小企業仍面臨融資難題。記者從多家銀行的業績發布會上了解到,銀行業將持續深化“股貸債保”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優化專屬性產品,以滿足各類創新主體差異化的融資需求。
助力促消費擴內需
個人消費貸款增勢良好
信貸是釋放百姓消費活力的推動力量。在提振消費背景下,銀行業積極挖潛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發力培育文旅、養老等新型消費場景,加大個人消費貸款的投放力度。
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交行個人消費貸款較上年末增加1568億元,增幅90.44%;農行個人消費貸款較上年末增加2943億元,增長28.3%;建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5.21%,信用卡貸款余額突破1萬億元;招商銀行消費貸款余額3961.6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1.38%。
與此同時,不少銀行聚焦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平穩投放個人住房貸款。2024年末,建行個人住房貸款客戶突破1500萬戶,個人住房貸款余額6.19萬億元;中信銀行個人住房貸款較上年末增加614.1億元,增量居于同業前列。
去年四季度以來,房地產政策“組合拳”落地顯效,房地產市場出現積極變化,這也從金融領域得到印證。
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介紹,去年四季度建行個人住房貸款日均受理量環比提升73%,同比提升35%。今年以來,建行個人住房貸款的受理量、投放量延續良好勢頭,一季度提前還款較上季度繼續下降。
隨著提振消費政策陸續出臺,消費金融市場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青馬認為,金融與財政貼息、減稅降費等政策共同發力,將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消費注入源頭活水。
招商銀行在年報中明確,將深入挖掘國家政策鼓勵的升級型消費場景及個人或家庭綜合消費場景,穩健發展消費信貸類業務。工行在業績發布會上透露,將積極對接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等經濟新業態,持續推動釋放消費潛力、暢通經濟循環。
深挖信貸增長點
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在業績發布會上,多家銀行釋放了保持貸款投放穩定增長的信號,將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穩固、有力、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工行表示,未來三年計劃為民企提供投融資不低于6萬億元,支持企業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農行表示,2025年將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主線,預計今年末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將超過7.5萬億元,普惠貸款增速將繼續高于全行各項貸款的平均水平。
梳理多家銀行釋放的信息,圍繞支持實體經濟,今年信貸投放的重點領域逐漸明晰——
交行表示,2025年計劃投放對公信貸增量4800億元,投向重大項目、制造業、鄉村振興、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符合政策導向的重點領域。
建行表示,2025年將進一步提升“五篇大文章”及零售信貸占比,加強對能源、工業、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綠色信貸支持,繼續做好“兩重”項目和基建等領域的金融供給。
光大銀行透露,今年在科技、綠色、普惠、制造業、民營、涉農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將占對公信貸增量計劃的70%以上。
“今年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宏觀調控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這為銀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恒說,2025年將把握好鄉村振興、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綠色低碳轉型、提振消費等戰略機遇,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專家表示,銀行緊跟宏觀經濟的導向,深入挖掘有效信貸需求,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和適配性,將持續為實體經濟提供高效率、高質量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