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承辦、固生堂中醫連鎖管理集團協辦的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2025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
深化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與中醫藥交叉融合、推動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助力中醫藥高質量“走出去”……圍繞中醫藥國際化發展路徑、中西醫結合創新成果等話題,來自全國中醫藥領域的院士專家、醫療機構代表及國際交流機構負責人等展開深入探討。
中醫藥迎來發展良機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全球衛生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治面臨嚴峻復雜的挑戰,中醫藥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特色優勢和顯著療效,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成為醫藥衛生創新發展的熱點。事實上,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全球196個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承認中醫針灸等的合法地位,并將其納入醫療保健體系。
“當前,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和歷史機遇。同時,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認知度不斷提升,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的中醫藥合作項目蓬勃發展,中醫藥服務和中藥產品正逐步進入國際市場,中醫藥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中華中醫藥學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王國強說。
作為“西學中”的標志性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張學介紹了傳統中藥砒霜制劑治療白血病的醫學研究歷程。從“713”注射液到三氧化二砷注射液,中醫智慧為全球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提供了中國方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一重要部署更加突出以機制建設為關鍵,進一步全面深化中醫藥改革。”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徐延豪表示,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要以事業創新夯實根基,不斷加強醫療服務、科研、教育人才等各領域工作,也要以產業升級激活動能,通過產業發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提升中醫藥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貢獻度。
多方助推中醫藥出海
眼下,行業組織、醫療機構及中醫藥企業等正圍繞中醫藥出海、中西醫結合創新等不斷發力。
“近年來,我們與全球30余個國家共建中醫藥中心,推動中藥國際標準納入世界衛生組織框架。”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笑頻表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將堅定不移地奉行中醫藥“走出去”的戰略思想,搭建更為廣闊、多元的交流平臺;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推動中醫藥在全球范圍內的應用與傳承。
固生堂中醫連鎖管理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涂志亮介紹,固生堂始終致力于“給傳統中醫插上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翅膀飛向全球”,通過搭建高水平學術平臺、推動標準化體系建設、創新國際服務模式,持續助力中醫藥高質量“走出去”。
“我們去年對新加坡的一家中醫機構進行了收購整合。我們正全力投入對AI的訓練,AI開出的處方與醫生本人處方的相似度已達到90%左右,‘華佗再世’有望在學術思想層面成為現實。”涂志亮說。
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布局。據了解,作為全國中醫藥資源高地和文化交流窗口,北京市正積極推動中醫藥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支持建立“一帶一路”中醫藥海外中心12個,促成國際傳統醫學合作項目50余項。2024年,北京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接待外賓超10萬人次。
“北京市將中醫藥科技創新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體系,率先成立‘中西醫結合人工智能實驗室’,推動AI輔助辨證、智能舌診等技術落地應用。”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羅增剛說。
全球協作 共筑國際標準
圍繞中醫藥研究、標準化體系建設等方面,多位專家學者建言獻策,共議中醫藥未來發展之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劉良指出,防控重大慢病是對人類醫學的共同挑戰,中醫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三防理論”契合重大疾病防控策略,中醫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衰等重大慢病的療效及其循證醫學證據,彰顯了中醫藥將為破解重大慢病防控世界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中藥質量和標準是中醫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中藥標準化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果德安看來,中藥質量控制需要“深入研究”“淺出標準”“精準檢測”三管齊下。他建議,創新中藥復雜體系“化學-代謝-生物”系統分析方法,解決制約質量研究的科學難題,為標準制定、精準檢測奠定堅實基礎。
針對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藥部主任于志斌建議,以多種形式融入西方主流市場體系,例如通過膳食補充劑、傳統植物藥、非處方藥、處方藥等多種形式注冊上市。同時,注重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中醫與西醫的結合發展。
會上,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向全球中西醫學者發出“中醫藥聯通世界·共繪健康藍圖”倡議:一是全球協作攻堅,共助融合發展;二是加強教育合作,共育跨界人才;三是深化科學研究,共筑國際標準;四是弘揚文化互鑒,共敘文明對話;五是搭建合作平臺,共拓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