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年報及一季報密集披露,公募基金調倉動向逐漸明晰。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兼具AI技術落地能力與業績兌現能力的科技公司,以及現金流充裕、分紅率穩定的企業,正成為基金經理配置的核心方向。這一趨勢既反映了市場對新技術商業化前景的樂觀預期,也體現了公募基金對風險收益比的審慎權衡。
AI業績兌現催化公募加倉
在生成式AI技術加速滲透的背景下,具備核心技術壁壘且率先實現業績釋放的上市公司,成為基金經理加倉的重點對象。
以電子行業龍頭勝宏科技為例,其高端PCB產品深度應用于AI服務器、智能駕駛等領域,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72.94%至11.61億元,2025年一季度凈利潤預增272.12%-367.54%。亮眼的業績表現吸引多家頭部公募基金密集加倉,有多位基金經理在去年末將該公司加倉至在管基金前十大重倉股。
包括摩根基金杜猛管理的摩根新興動力A、信達澳亞基金吳清宇管理的信澳匠心嚴選一年持有A、寶盈基金容志能管理的寶盈科技30、寶盈策略增長、寶盈轉型動力A和寶盈創新驅動C等都重倉持有了勝宏科技。
具體來看,摩根基金杜猛管理的摩根新興動力A、摩根遠見兩年持有期、摩根中國優勢A、摩根沃享遠見一年持有C合計新進和增持至1291.19萬股。吳清宇在管的信澳匠心嚴選一年持有A、信澳景氣優選A和信澳優勢產業A新進177.82萬股。
道通科技去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57.34%,今年一季度利潤增速超40%,公司以AI為核心,推動智能化戰略布局,數字維修業務和數字能源業務分別實現14.59%和52.98%的增長。
前海開源基金名將崔宸龍管理的前海開源新經濟C和前海開源滬港深智慧新進道通科技411.23萬股,南方基金張磊管理的南方高端裝備A、南方碳中和A、南方新材料A合計增持了214.4萬股。
張磊的策略是增加順周期的制造業、資源品的配置,個股選擇上,一方面圍繞經濟復蘇后潛在受益的中上游標的,另一方面圍繞科技創新能夠帶動的新應用、新終端尋找標的。他認為在市場關稅風險的背景下,一些優質公司的海外競爭力被低估,估值被壓制,靴子落地后優秀公司會通過盈利的展示帶動估值回升。
從事高性能碳纖維及相關產品研發的中簡科技業績同樣表現不俗,年報披露的最新機構持倉明細顯示,有22只公募基金清一色加倉和新進該股合計1427.77萬股,買入最多的是專注成長投資策略的華安基金蔣璆,他管理的華安動態靈活配置C、華安創新、華安成長先鋒A等9只基金合計買入1202.35萬股。
防御屬性+確定性溢價,基金加倉高分紅板塊
大手筆現金分紅的個股也是基金經理青睞標的之一,隨著年報陸續披露,多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布2024年權益分派預案,派息較高的吉比特、新華保險、珠城科技、興業銀行等股獲得多位基金經理的加倉。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經理對高分紅標的的選擇呈現雙重策略:一方面聚焦傳統行業龍頭的確定性,比如公用事業、消費必需品板塊;另一方面挖掘新興領域中具備“成長+分紅”潛力的公司。
信達澳亞基金名將馮明遠管理的信澳新能源產業加倉珠城科技29.76萬股,大成基金夏高管理的大成互聯網+大數據A同樣加倉珠城科技至28.95萬股。富國基金劉莉莉更看好內需相關的行業,特別是估值匹配度高,受益于競爭格局改善的高質量標的,其管理的富國研究精選D和富國價值發現A分別加倉了新華保險328.55萬股和10.02萬股。
華南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部分制造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實現盈利躍升,在維持高研發投入的同時仍能保持5%以上的股息率,這類標的攻守兼備。”
持續高分紅的紅利股也是基金經理青睞的標的,以興業銀行為例,近幾年公募基金持股比例持續增加,2023年12月比例為4.09%,2024年12月增至6.39%。
例如華寶基金胡潔管理的華寶中證銀行ETF增持興業銀行至3666.94萬股,相較上一季度倉位增加了43.90%。從胡潔的前十大重倉股倉位變化來看,去年前三季度,胡潔一直保持賣出銀行股的節奏,但是到了四季度,胡潔開始大幅加倉紅利股,8只銀行股倉位相較上一季度增加了40%,民生銀行獲得加倉再次進入前十。
基金策略:左手AI成長,右手紅利防御
從近期基金持倉變動可以看出,部分基金經理已形成“AI業績線+高分紅線”的雙線布局策略。
容志能認為,基于生成式AI的產業浪潮仍會持續影響世界,同時也看到美國社會已經開始快速融入AI時代,除了大模型的迭代層出不窮,AI應用也已經產生較為可觀的收入體量;而國內也在快速追趕過程中,因此他認為新一輪的科技浪潮,將帶動人類社會再進一步邁入更高水平的社會效率階段。而直接的影響將表現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基礎技術,較多的細分領域將形成新的市場需求及供給,如新的智能終端MR/AR終端、AI-PC、AI手機、AI眼鏡、AI耳機以及新的行業解決方案AI生產開發代碼、產品渲染、AI教育輔助等,同時新的應用需求還會因此拉動上游算力和信息基建的持續迭代增長,投資機會層出不窮。
“以AI為主要的板塊選擇外,在其他的一些細分科技制造領域,如半導體、高端材料制造、消費電子終端等細分行業,具備較多的自主創新機會,而這些細分領域在經歷近幾年的產品研發和驗證階段,也逐步進入產品放量階段,有望逐步形成較好的當期投資回報。”容志能表示。
杜猛則認為,消費是這輪政策關注的重點,也是經濟恢復增長的主要抓手,一系列補貼政策對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等行業在2025年的拉動將相當明顯,對此抱樂觀態度。站在產業發展的層面上,新質生產力無疑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也是未來的投資重點。
另外,以人工智能為驅動力的科技產業是無法忽視的核心,人們已經經歷了算力爆發所帶來的投資機會,在未來將面對AI應用大規模推廣所帶來的更大范圍的投資機會,這里面不僅包含AI硬件、AI軟件,也有AI向各行業滲透所產生的效率提高和模式變化。
“我們將持續關注以人工智能為驅動力的科技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制造業、以創新藥為主的醫療健康產業,并在其中維持較高倉位。”杜猛表示。
校對:劉榕枝